区域经济看安徽中部大省的崛起之路

首页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看安徽中部大省的崛起之路

 一、安徽经济概览:总量靠前,人均居中

安徽地处长三角地区,2024 年 GDP 总量 5.06 万亿,位列全国第 9,增速 7.6%,高于全国平均 1.8pcts。常住人口 6153 万,人均 GDP 8.22 万元,高于全国平均 5.5%,人均可支配收入 3.27 万元,相当于全国平均的 90%。2024 年,安徽全省财政收入 4897 亿元,同比增长 8.8%,其中税收收入 3791 亿元,增长 9.4%,财政收入质量较高。

2019 年以来,安徽 GDP 增速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 GDP 与全国平均的比值逐年提升。2024 年,安徽经济增速在长三角四省市中位列第一,人均 GDP 相当于上海、江苏、浙江的 45%、64%、67%。

2024 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0.1%,比全国高 4.8pcts。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 1.3%,制造业增长 11.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 5.6%。新能源汽车、光伏、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保持高速增长,2024 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 168.4 万辆,增长 62.5%;光伏电池产量 145.6GW,增长 42.5%;集成电路产量 587.7 亿块,增长 38.1%。

二、安徽的 “第一”

2.1 产业集群之 “最”

安徽近年来大力培育产业集群,成效显著。在工信部公布的 45 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安徽有 3 个集群入围,数量并列全国第 5,分别是合肥智能语音集群、合肥新型显示器件集群、芜湖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集群。

2023 年,安徽共有 13 个产业集群入选《中国产业集群 500 强》,其中合肥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合肥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集群、芜湖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等排名靠前。

2.2 具体产业领域之 “最”

2.2.1 新能源汽车:产量、出口双第一

汽车产业是安徽的首位产业。2024 年,安徽汽车产量 357 万辆,增长 43.4%,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 168.4 万辆,增长 62.5%,均位居全国第 2。汽车出口 216.7 万辆,跃居全国首位。安徽已形成以奇瑞、蔚来、江淮、大众安徽等 7 家整车企业为龙头,4000 多家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2024 年汽车全产业链营收突破 1.75 万亿元。

2.2.2 光伏产业:多个细分领域全国第一

安徽是全国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在光伏玻璃、光伏组件、逆变器等细分领域优势明显。2024 年,安徽光伏玻璃产能占全球 50%,光伏组件产量占全国 20%,阳光电源逆变器市场份额全球第一。皖北地区已形成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2024 年,阜阳市光伏产业产值增长 130%,亳州市增长 106%。

2.2.3 量子科技:科研实力全国第一

合肥是全球量子科技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集聚了国盾量子、本源量子等一批量子科技企业。2024 年,合肥高新区量子大道新注册量子企业 27 家,总数达 105 家,占全国三分之一。本源量子上线运行第三代超导量子计算机 “本源悟空”,完成全球 16.7 万个计算任务,技术领先全球。

2.2.4 家电产业:产量、品牌全国第一

安徽是全国重要的家电生产基地,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 “四大件” 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23 年,安徽家电产量 1.6 亿台,占全国 15%。拥有美的、格力、海尔、长虹等知名家电品牌在皖生产基地,以及美菱、荣事达等本土家电品牌。

2.2.5 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全球第一

依托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安徽在人工智能语音识别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科大讯飞的语音合成、语音识别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金融等多个领域,市场份额国内第一。2024 年,安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 2500 亿元,增长 25%。

三、区域发展格局:合肥引领,多点开花

3.1 合肥都市圈:科创与产业双轮驱动

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淮南、六安、滁州、马鞍山五市,是安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2024 年,合肥都市圈 GDP 总量 2.9 万亿元,占全省 57.3%。合肥作为省会,2024 年 GDP 达 1.35 万亿元,占全省 26.7%,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滁州近年来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在光伏、智能家电等产业发展迅速,2024 年 GDP 增长 9.1%,增速位居全省第一。马鞍山依托钢铁产业基础,加快向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转型,同时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

3.2 皖江城市带: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崛起

皖江城市带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池州、巢湖、宣城、滁州、合肥九市,是安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24 年,皖江城市带 GDP 总量 3.8 万亿元,占全省 75.1%。芜湖是安徽第二大城市,2024 年 GDP 突破 5000 亿元,以奇瑞汽车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同时机器人产业也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铜陵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近年来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铜基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领域取得新进展。安庆是传统的化工产业基地,目前正加快向高端化工、新材料等方向转型。

3.3 皖北地区: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皖北地区包括阜阳、亳州、宿州、淮北、蚌埠、淮南六市,近年来经济发展明显提速。2024 年,皖北地区 GDP 总量 1.44 万亿元,占全省 28.4%。阜阳是皖北地区的经济中心,2024 年 GDP 达 4300 亿元,增长 8.1%。依托人口和区位优势,阜阳在现代农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迅速。

蚌埠在玻璃新材料、生物基材料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亳州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中医药产业是其特色优势产业,同时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也在加快发展。

3.4 皖南地区:文旅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

皖南地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马鞍山、芜湖五市,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2024 年,皖南地区 GDP 总量 7600 亿元,占全省 15%。黄山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近年来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同时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绿色食品等新兴产业。

池州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在非金属新材料、半导体、文旅康养等产业发展迅速。宣城在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具有一定基础,同时积极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四、优质产业剖析

4.1 集成电路产业: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近年来,安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速,已形成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及设备等全产业链的产业格局。2024 年,安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 2500 亿元,增长 30%。合肥是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之一,长鑫存储的 DRAM 芯片实现量产,填补了国内空白,带动了一批集成电路企业集聚发展。

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向中国转移,以及国内对集成电路产业的高度重视,安徽集成电路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国产替代空间广阔,预计未来几年,安徽集成电路产业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4.2 新型显示产业:技术创新引领发展

安徽新型显示产业已形成从上游材料、中游面板到下游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2024 年,安徽新型显示产业规模达 3000 亿元,增长 25%。合肥京东方是全球最大的液晶显示面板制造商之一,推动了安徽新型显示产业的快速发展。

当前,新型显示技术不断创新,OLED、Mini-LED、Micro-LED 等新型显示技术逐渐成熟。安徽企业在新型显示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大量资源,有望在新一轮技术竞争中抢占先机,推动产业持续升级。

4.3 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场景丰富

依托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在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24 年,安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 2500 亿元,增长 25%。科大讯飞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金融、交通等多个领域。

随着 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安徽在智能语音、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等领域具有较强优势,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4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业升级需求旺盛

安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涵盖了智能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新能源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多个领域。2024 年,安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达 5000 亿元,增长 20%。中联重科、中国中车等企业在安徽布局了生产基地,推动了安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

随着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市场需求旺盛。安徽将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4.5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药研发取得突破

安徽生物医药产业在化学药、中药、生物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均有布局,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2024 年,安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 1500 亿元,增长 20%。合肥、芜湖、蚌埠等地是安徽生物医药产业的主要集聚地,拥有一批知名生物医药企业。

近年来,安徽生物医药企业在创新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多款创新药获批上市。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生物医药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安徽将进一步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加大对创新药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附:《中国宏观经济趋势及安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机遇》课程大纲

一、新征程:中国经济新规划和经济发展策略布局

(1)百年变局中国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并存的时期

(2)从中国的新全球化应对中美百年变局角度看安徽经济

(3)经济恢复路上安徽省的重点工作及产业布局

(4)安徽省提振经济重点数据及经济结构性复苏方向分析

二、新市场:中国经济双循环机制实施重点及市场走向

(1)中美关税战“双循环”启动,内循环改革的方向

(2)控制大城市扩张,长三角一体化对安徽经济的影响

(3)安徽人口格局调整导致城镇化动力发生变化

(4)安徽省经济领域的要求更突出高质量发展模式

三、新周期:安徽省地缘经济格局及发展空间

(1)长三角发展与安徽省地缘经济格局分析

(2)安徽省各地市经济情况及债务情况分析 

(3)安徽省基础设施投资仍有望保持高强度

(4)安徽省城镇化发展趋势及城镇化导向分析

四、新形势: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分析

(1)安徽省区域经济的重点产业集群分析

(2)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机遇

(3)安徽省“专精特新”产业发展的机遇

(4)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的布局及发展机遇

(5)安徽省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形势及趋势

(6)安徽省旅游及服务产业发展新机遇分析

 

 

联系我们

 

吕老师:13811899284

 

张老师:13811898949

 

座    机:010-82525239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