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看江苏: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的协同共进

首页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看江苏: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的协同共进
一、江苏经济综述:总量居前,增速亮眼
 

江苏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2024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13.7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5.8%,经济总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左右,增量位居全国第一。这一成绩的取得,彰显了江苏经济的强劲韧性与活力。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江苏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2024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9.5%,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服务业也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协同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财政收入来看,2024年江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重回万亿级规模,财政收入质量不断提升,税收收入占比保持在较高水平。这反映出江苏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持续改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了财源结构的优化。

二、江苏的“第一”

2.1产业集群之“最”

在产业集群发展方面,江苏成绩斐然。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中,江苏实现13个设区市全覆盖,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例如,苏州工业园区的纳米新材料产业集群,集聚了众多纳米技术研发、生产企业,在纳米材料制备、应用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行业。

在工信部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江苏有多个集群入选,如南京的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无锡的物联网集群等。这些集群在技术创新、产业规模、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成为推动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2.2具体产业领域之“最”

2.2.1集成电路:设计能力全国第一

江苏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速,在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均有布局,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集成电路设计方面,江苏的设计能力位居全国第一,拥有一批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设计企业,如苏州的瑞芯微电子、紫光展锐(苏州)等。这些企业在高端芯片设计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产品涵盖手机芯片、人工智能芯片、物联网芯片等多个领域。

在制造环节,无锡的华虹无锡集成电路制造基地是国内重要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之一,具备先进的制程工艺,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封装测试环节,江苏也集聚了众多企业,如长电科技等,其封装测试技术和规模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2.2.2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全国第一

近年来,江苏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从整车制造到关键零部件生产的完整产业体系。2024年,江苏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跃居全国第一,出口车型涵盖乘用车、商用车等多个领域。

在整车制造方面,江苏拥有一批知名企业,如南京的蔚来汽车、苏州的理想汽车等,这些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的占有率,并逐渐走向国际市场。在关键零部件领域,江苏在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方面优势明显。例如,宁德时代在江苏设有生产基地,其动力电池技术先进,市场份额位居全球前列。

2.2.3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全国第一

江苏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在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方面位居全国第一。全省已培育出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如徐工信息的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苏州的树根互联工业互联网平台等。

这些平台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实现设备互联、数据互通、业务协同,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例如,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连接超过70万台设备,为30多个行业的企业提供服务,推动了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

2.2.4生物医药:创新药获批数量全国第一

江苏的生物医药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尤其在创新药研发方面成果显著。2024年,江苏有13个创新药获批上市,数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位居全国第一。

江苏集聚了众多生物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如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这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了完善的研发体系,在肿瘤、心血管、神经系统等重大疾病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同时,江苏积极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建设了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2.5智能电网:产业规模全国第一

江苏的智能电网产业规模全国第一,已形成涵盖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在智能电网设备制造方面,江苏拥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如南瑞集团、中天科技等。

南瑞集团在电网调度自动化、继电保护等领域技术领先,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电网建设,并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天科技在电力电缆、光纤光缆等产品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为智能电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产品支撑。此外,江苏在智能电网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区域发展格局:苏南引领,苏中苏北加速追赶

3.1苏南地区:创新驱动,产业高端化发展

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五市,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地区。2024年,苏南地区GDP总量达8.2万亿元,占全省的59.9%。该地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在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苏州作为苏南地区的经济强市,2024年GDP达2.5万亿元,增长6.2%。苏州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优势明显,同时积极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苏州工业园区是苏州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已形成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南京作为省会城市,2024年GDP达1.7万亿元,增长6.0%。南京在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具有较强实力,同时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现代金融等服务业。南京江北新区是国家级新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产业,已成为南京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3.2苏中地区:产业升级,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苏中地区包括南通、扬州、泰州三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正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24年,苏中地区GDP总量达3.1万亿元,占全省的22.6%。

南通作为苏中地区的经济中心,2024年GDP达1.1万亿元,增长6.5%,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南通积极承接上海等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在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智能装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南通的沿海经济带建设加快推进,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南通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扬州和泰州也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扬州在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基础上,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泰州在医药产业方面优势突出,中国医药城是全国知名的医药产业园区,集聚了众多医药企业和研发机构,同时泰州也在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3.3苏北地区:后发崛起,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五市,近年来经济发展呈现加速态势,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苏北地区GDP总量达2.4万亿元,占全省的17.5%。

徐州是苏北地区的中心城市,2024年GDP达8100亿元,增长6.3%。徐州在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数字经济等产业领域发展迅速,工程机械产业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安全应急产业入围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盐城在新能源产业方面优势明显,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位居全国前列,已形成风电装备制造、光伏产业等新能源产业集群。同时,盐城也在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宿迁近年来经济增长迅速,2024年GDP达4100亿元,增长6.8%。宿迁在高端纺织、机电装备、绿色家居等传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培育电子信息、健康医疗、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沭阳的高端纺织产业集群、泗洪的新材料产业集群等发展态势良好。

四、优质产业剖析

4.1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领先,国际化步伐加快

江苏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涵盖了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等多个领域。在航空航天装备领域,南京的航空航天产业基础雄厚,拥有中航工业南京机电、南京晨光等企业,在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制造、航天特种装备研制等方面技术领先。

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南通、泰州等地的船舶海工产业发展成熟,能够建造各类大型船舶、海洋钻井平台等装备,产品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高档数控机床方面,江苏的一些企业在高精度数控系统研发、机床制造工艺等方面取得突破,产品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在机器人产业方面,苏州、南京等地集聚了一批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如苏州的汇川技术、南京的埃斯顿等。这些企业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产品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物流、医疗等行业。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际市场的拓展,江苏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国际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4.2数字经济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应用场景丰富

江苏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将其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2024年,江苏数字经济规模达5.1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7.2%。在数字产业化方面,江苏在集成电路、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领域优势明显。

在集成电路领域,如前文所述,江苏在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方面,南京、苏州等地集聚了大量软件企业,软件业务收入位居全国前列,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的研发和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江苏积极推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例如,在制造业领域,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设备互联、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农业领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精准种植、养殖,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在服务业领域,电子商务、数字金融、智慧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江苏数字经济产业将创造更多创新应用场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4.3绿色低碳产业:政策推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全球对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视,江苏积极布局绿色低碳产业。在新能源产业方面,江苏在太阳能、风能、氢能等领域均有发展。在太阳能领域,江苏的光伏产业已形成从硅片、电池片、组件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泰州、扬州等地的光伏产业集群发展良好,光伏产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

在风能领域,江苏的海上风电资源丰富,盐城、南通等地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产业,已建成多个海上风电场,风电装备制造产业也随之兴起。在氢能领域,江苏积极开展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苏州、无锡等地在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加氢站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在节能环保产业方面,江苏在污水处理、固废处理、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技术先进,拥有一批专业的节能环保企业,如博世科环保、维尔利环保等。这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于工业、市政等领域,为江苏的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国家和地方对绿色低碳产业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江苏绿色低碳产业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4.4现代服务业:多元化发展,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江苏的现代服务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在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文化旅游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金融服务方面,江苏的金融市场体系较为完善,南京、苏州等地是区域金融中心,拥有众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

江苏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开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试点,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在现代物流方面,江苏拥有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苏州港、连云港港等交通枢纽在物流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江苏积极发展智慧物流,推动物流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物流效率。

在科技服务方面,江苏的科技服务业发展迅速,涵盖了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服务等多个领域。南京、苏州等地建设了一批科技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务,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发展。在文化旅游方面,江苏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旅游资源,南京的明孝陵、苏州的古典园林、扬州的瘦西湖等闻名遐迩。江苏积极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江苏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江苏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分析》课程大纲

一、新征程:中国经济的新规划\新布局\新发展策略布局

  • 经济背景:中国面临三个“百年大局”叠加局面

  • 当前我国经济整体发展走势分析(出口消费投资)

  • 中央对经济形势问题的论述及政策调整布局方向

  • 稳中求进:中国经济前瞻及中国经济新发展机遇

二、新周期:中国双循环机制实施重点及市场新趋势

  • 我国双循环机制的实施模式、整体规划及政策导向分析

  • 新质生产力布局对科技产业及金融监管的影响分析

  • 房地产改革及土地财政模式未来向股权财政调整的模式

  • 启动我国内循环体系打通供应链,长期看统一大市场改革

三、江苏省的主要投资机遇及区域产业发展机遇分析

  • 人口驱动机遇:拥有大量的高品质生活、高端居住消费集群

  • 城市发展机遇:国家级高规格大城市规划造就巨大投资机遇

  • 区域发展机遇:新兴产业投资机会及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机遇

  • 平台发展机遇:交通枢纽东部经济中心及基础设施建设机遇

四、江苏省重点三十条产业链的组成及发展机遇

  • 发布《江苏省“产业强链” 三年行动计划》主要产业布局

  • 江苏省典型优势的三十条产业链的组成及区域空间分布情况

  • 江苏省实施千亿产业链和百亿园区工程和补链固链强链行动

  • 精准服务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供应链、金融链交互增值

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重点城市发展及产业的影响分析

  • 南京:做强省会都市圈,提升省会影响力

  • 常州:建设创新创智型城市和文化旅游名城

  • 扬州:“宁镇扬同城化”推动运河城市发展

  • 镇江:融入南京都市圈,提升城市产业能级

  • 泰州:做强生物医药产业,接轨沪宁融入苏南

  • 徐州:做大做强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的新空间

  • 盐城: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 连云港:强化港口工业化城市和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

 

 

联系我们

 

吕老师:13811899284

 

张老师:13811898949

 

座    机:010-82525239

 

长按二维码关注